您當前位置:荷澤市-中國菏澤市-菏澤新聞網(wǎng) > 文娛新聞 > 正文
作者: 荷澤日報 來源: 荷澤日報 發(fā)表時間:2024-10-01
《兩岸家書》中的臺北街景。出品方供圖
人文紀錄片《兩岸家書》繼5月在海峽衛(wèi)視首播后,7月18日起再度登陸東南衛(wèi)視和嗶哩嗶哩。紀錄片從數(shù)百年的歷史長河中,擷取一封封家書,用影像還原書信背后的故事,道出兩岸同屬中華民族“血濃于雨水”的骨肉親情,讓一封封家書跨越山海、超越隔閡、直抵人心,促進兩岸心靈契合。
《兩岸家書》紀錄片從立項到播出歷經(jīng)3年時間,其間主創(chuàng)團隊多次造訪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中國人民大學(xué)家書博物館、福建省檔案館、福建省連橫文化研究院、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等機構(gòu),從1.2萬多封家書中精選20個案例,以家庭和民間書寫的方式來展現(xiàn)家國情懷。平實且具有親和力的解說詞,就像講述家事一樣,喚起兩岸同胞共同的記憶與情感。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福建東山島劉谷香與丈夫王德耀浪漫凄美的愛情故事,就是這么一段“傷離別”的人生際遇。王德耀因為被國民黨抓壯丁去了臺灣,兩地隔絕的夫妻以書信遙寄相思,即便年過花甲,兩人的情書卻依然像熱戀的情侶般纏綿悱惻。數(shù)十年后,當兩位耄耋老人終于再次重逢,彼此相互依偎,劉谷香臉上的笑容一如情竇初開的少女,此情此景令人淚目。
紀錄片中還有一個故事令人久久難忘。臺灣老兵高秉涵14歲被迫離開大陸,臨行前母親給了他一個石榴,當他在車上低頭咬了一口石榴,再回首已不見母親的身影,沒想到這一別竟是永訣,從此他一生再也不吃石榴。為了彌補這一缺憾,他將自己化為信使,幾十年如一日,為臺灣榮民老兵投寄家書。隨著榮民一代逐漸凋零,家書也變成了家中一個個骨灰盒。當他捧著榮民老兵桑順良的骨灰找到其在大陸終身未嫁的戀人肖娟娟時,一場令人唏噓不已的冥婚化為世間最凄美的愛情詩篇。肖娟娟摩挲著愛人的骨灰盒,并未號啕大哭,只是流下幸福的淚水。這些真實的故事帶給觀眾強烈的情感沖擊力,也帶來思考。每一次骨肉分離的原因何在?每一次親人團聚的力量何在?每一次駐足凝望的價值何在?也許,正如片中引用的臺灣作家鐘理和先生的感嘆:“原鄉(xiāng)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xiāng)才會停止沸騰。”
作為兩岸創(chuàng)作者共同完成的一部紀錄片,《兩岸家書》表現(xiàn)出強烈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在保留紀錄片“真實再現(xiàn)”的基礎(chǔ)上,其鏡頭都瞄準一個完整的人物,或是人物自身,或是人物后代,或是與人物發(fā)生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第三者,并通過倒敘、并敘、插敘等敘事手段,將一個個鮮活人物的故事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而“家書”所蘊含的情感力量,又讓這些故事直擊觀眾心靈,讓整部片子有了散文化的抒情韻味。傳統(tǒng)紀錄片在拍攝手法上,大都采取真實史料、真實影像資料和實地采訪、實景拍攝的手法。為了彌補紀錄片在故事性上的不足,《兩岸家書》采取水粉動畫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促使觀眾“腦補”出故事情節(jié),讓紀錄片的真實性與水粉動畫構(gòu)筑的意象化情境相得益彰,使整部紀錄片更具人文色彩。這樣的敘事方式和藝術(shù)風(fēng)格為年輕人所喜聞樂見,讓兩岸青年得以共情共感,進一步增進互信認同。(高小立)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央視網(wǎng) 中國網(wǎng) 光明網(wǎng) 中國日報 中青網(wǎng) 求是網(wǎng) 山東網(wǎng) 魯網(wǎng)
菏澤市政府網(wǎng) 菏澤文明網(wǎng) 菏澤市紀檢監(jiān)察網(wǎng) 燈塔-菏澤黨建網(wǎng) 菏澤長安網(wǎng) 菏澤廣電網(wǎng) 菏澤文藝網(wǎng) 菏澤市教育信息網(wǎng)
菏澤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 菏澤市體育局 菏澤市市場監(jiān)管局 菏澤市住房和城市建設(shè)局 牡丹晚報 菏澤信息港
中國徐州網(wǎng) 連網(wǎng) 鹽城新聞網(wǎng) 宿遷新聞網(wǎng) 淮安新聞網(wǎng) 蚌埠新聞網(wǎng) 阜陽新聞網(wǎng) 淮北新聞網(wǎng) 拂曉新聞網(wǎng) 中國亳州網(wǎng)
舜網(wǎng) 青報網(wǎng) 聊報網(wǎng) 德州新聞網(wǎng) 濱州網(wǎng) 東營網(wǎng) 水母網(wǎng) 中華泰山網(wǎng) 東方圣城網(wǎng) 瑯琊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