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荷澤市-中國菏澤市-菏澤新聞網 > 文娛新聞 > 正文
作者: 荷澤日報 來源: 荷澤日報 發(fā)表時間:2024-10-01
《出發(fā)》海報。出品方供圖
電影《出發(fā)》在今年暑期與觀眾見面了。這部影片講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前夕,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學生毛澤東與學長蕭子升徒步千里、深入民間,探訪世間萬象與民生百態(tài)的故事。他們從起始“把河灘當床,藍天當帳幔,月亮當燈籠”的激情浪漫,到感受百姓遭遇的困苦后變得迷茫,以往的認知逐漸被顛覆,深受觸動的青年毛澤東開始在中國大地上探尋救國救民的“大本大源”之道。
我們的創(chuàng)作團隊用3年時間精心打磨劇本,4次深入實地采風調研。我們追溯毛澤東當年的腳步,一個村子一個村子地走,觀察、體驗、研究、分析,然后想象、寫作,力求塑造一個真實、生動的青年毛澤東形象,呈現(xiàn)一部具有中國美學特征的電影。
很多人說《出發(fā)》像創(chuàng)新的中國公路片。公路片是“二戰(zhàn)”后的美國因其發(fā)達的公路系統(tǒng)從傳統(tǒng)西部片中衍生而成的電影類型片。但在浙江師范大學的路演中,一位教師稱《出發(fā)》是“山路片”,我們覺得更加貼切。《出發(fā)》沒有公路的畫面,青年毛澤東和蕭子升用雙腳行走在被儒家文化和農耕社會習俗包裹的舊時代,行走在山水之間,讓心靈得到洗禮,并對中國的未來進行了深入思考。
觀眾認知一部電影的地域屬性,更多的是從方言、飲食、服裝、建筑等方面切入,而不僅限于拍攝地點的景觀展示。這就要求電影主創(chuàng)團隊在拍攝地要有長期的本地化生活經驗。我們進入湖南的山區(qū)、平原,沿著毛澤東當年的路線,徒步走過那些狹窄而歷史悠長的古道,涉過深深淺淺的溪流,想象當年毛澤東如何在這里停駐、從這里經過,如何與當?shù)厝私涣?。通過這些考察,我們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為劇本創(chuàng)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基于真實的歷史事件,回到百年前的歷史環(huán)境,去展現(xiàn)當時青年人的風貌,探尋偉人的成長之路。我們根據(jù)歷史事實、題材的特點以及人物的特性,構建了影片獨特的視聽表達。
在以往的影視作品中,毛澤東的外貌形象大致有3種:夾著油紙傘、穿著長衫的青年人,身穿軍裝、頭戴八角帽的中年人和穿中山裝或者大衣的老年人。1917年,毛澤東只有24歲,這個年齡段的形象不太經常在影視作品中出現(xiàn)。他年輕時是什么樣子?我們希望表現(xiàn)即將從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畢業(yè)的毛澤東,穿著更大眾化一些,更貼近觀眾對那個時代普通人的認識和想象?;谡掌Y料和社會調查,我們通過海選的形式,經過各方論證并達成共識,在100多位演員中確定由羅澤楷飾演毛澤東,他也是2020年電影頻道“青年演員優(yōu)選計劃”候選演員。
在敘事上,我們基于歷史事實,沒有過分戲劇化,力求不失去真實感。我們不希望通過虛構來增強戲劇性,將主人公神化。影片的群演大部分不是職業(yè)演員,而是在拍攝地現(xiàn)找的。他們既是演員,也是影片的二度創(chuàng)作者。他們長期生活在當?shù)?,操著當?shù)氐姆窖?,遵從當?shù)氐牧曀?,對本地革命先輩的理解更加深切、純粹。而主要演員自然真實的表演,也使觀眾相信這群演員就是“本地人”,進而更相信這個革命歷史故事。
這部影片用“水”的意象貫穿全片,講述了一段樸素的“行走”,呈現(xiàn)了一部蘊含中國哲學思想、具有中國美學特征的詩意電影。
影片創(chuàng)作團隊成員不少是中國美術學院電影學院師生,中國美術學院倡導的山水“望境”藝術理念,以及繪畫的散點視角對影片影像風格產生了深刻影響。創(chuàng)作影片時,我們往往會傾向于從造型、美學的角度出發(fā)。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們更多地采用中國山水畫卷的方式和長鏡頭語言來講故事。影片的取景地湖南長沙至益陽一帶多丘陵和平原,也有一部分山地,豐沛的水汽與茂密的植被使這里光線的變化十分豐富,拍攝的影像多姿多彩。影片展現(xiàn)了這種獨特的地理和生態(tài)學特征,而且色調是變化的:起初飽和度較高,隨著故事的發(fā)展,飽和度逐漸降低,最終轉變?yōu)楹诎?,營造出類似版畫的效果。有些場面的大群像,又具有強烈的雕塑感。
真實的山水教會了我們如何創(chuàng)作。我們用攝影機尋找新的角度,展現(xiàn)中國美學。在電影的開頭和結尾,故事像中國山水畫卷一樣展開,從遠景到近景,逐漸揭示人物和事件。影片沒有使用很多特效,大部分都是實拍鏡頭,這需要我們腳踏實地,不時爬山、下水。我們的攝影也會尋找動物視角,例如蛇、青蛙等,它們既是當?shù)氐奈锓N,又是環(huán)境或者說天地對人類活動的見證。這樣的攝影方式,讓我們創(chuàng)作了許多長鏡頭畫面,以此展現(xiàn)場景的全貌以及人物在其中的運動和情感變化,這種手法與中國山水畫卷中的“游觀”概念相呼應,都是一種對空間和時間連續(xù)性的探索。我們希望通過這種獨特的處理方式,讓觀眾感受到超越時空的中國美學意蘊。
電影《出發(fā)》的結尾,是一個以國畫大師蔣兆和上世紀40年代創(chuàng)作的《流民圖》為靈感的長鏡頭。青年毛澤東通過這次游學接觸到最貧苦的人們,感受到他們承受的苦難。影片最后,隨著“出發(fā)”字幕的出現(xiàn),毛澤東說:“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作為一個革命者,他正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信念。我們相信,通過影片的敘述,觀眾感受到青年毛澤東的一段心路歷程,他對社會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也帶給觀眾深深的啟迪。